摘要
气溶胶通过吸收和散射效应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对地球辐射收支和气候造成扰乱,对云凝结核形成和云的光学性质造成间接影响。利用黑碳仪和积分浊度计于2019年11月5日至12月10日在合肥市分别开展了气溶胶吸收系数(σap)、散射系数(σsp)的外场观测,结合气象数据,分析了气溶胶吸收系数(σap)、散射系数(σsp)的日变化特征及风依赖性。结果表明,合肥市秋季PM2.5,σsp和σap均值分别为(43±25)μg·m-3,(238.70±161.52) Mm-1,(32.04±17.01) Mm-1。研究期间σsp,σap的时间变化趋势与PM2.5较为一致。PM2.5,σsp和σap均具有显著的双峰日变化特征,分别在早8点至10点和晚20点至21点出现峰值,主要与交通排放和气象条件有关。合肥市气溶胶光学性质的风依赖性主要体现在PM2.5,σap与σsp的高值大多处在弱风(风速<3 m·s-1)的区域,低温高湿小风的天气条件有利于污染物的积累和形成,但较高的风速也易输送周边的污染物,σsp和σap部分高值主要受西北风向的污染气团影响。同时,基于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通过聚类分析不同输送途径的空间特征,并利用潜在源贡献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法(CWT),探讨了研究期内合肥σsp的潜在源区分布及其贡献特性。结果发现污染气团主要来源于合肥的西北方向,占比最高的气团1和3来自于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而对散射系数贡献较大的气团2来自于陕西省宝鸡市,气团6源于内蒙古,途径山西省、山东省、江苏省,从安徽省的东南方向到达合肥,携带较多的污染物。PSCF较大值(>0.5)主要分布在合肥的西北方向和西南方向。合肥冬季CWT高值主要分布在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南部、安徽省北部地区。尤其是山东济宁市、河南商丘市的污染物远距离传输是影响合肥地区秋季空气质量的重要源区。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