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膜玉米免耕结合水氮减量对小麦稳产增产的作用已经验证,但其形成的光合生理机制研究仍比较薄弱。2018—2020年,采用裂区设计,设置地膜玉米免耕(NT)和传统耕作(CT)两种耕作方式,传统灌水(I2, 2400 m3 hm–2)和传统灌水减量20%(I1, 1920 m3 hm–2) 2个灌水水平和施纯N 225 kg hm–2 (N3)、180 kg hm–2 (N2)和135 kg hm–2 (N1) 3个施氮水平。结果表明,耕作措施、施氮水平对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SPAD值、光合速率均有显著影响;灌水水平对光合速率影响显著。全生育期平均来看, NT较CT显著提高了小麦叶面积指数、光合势、SPAD值、光合速率,分别提高14.5%~44.1%、 13.2%~16.3%、 7.4%~9.0%、14.5%~24.2%;与I2相比,I1小麦光合速率显著降低了6.5%~13.6%。N1较N3叶面积指数、光合势、SPAD值、光合速率分别显著降低了6.4%~13.6%、7.5%~12.7%、6.0%~10.2%、7.5%~17.5%, N2与N3无显著差异。耕作措施、施氮水平、灌水水平三者均对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影响显著。NT较CT分别显著提高13.4%~16.5%和9.0%~13.4%; I1较I2分别显著降低6.5%~6.7%、4.3%~7.4%;与N3相比,N1处理分别显著降低10.0%~11.9%、12.6%~19.4%,N2与N3无显著差异。关联矩阵分析表明,地膜玉米免耕结合水氮减量通过延缓小麦SPAD值的降低,延长光合时间,提高小麦的光合势和光合速率从而实现增产。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