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调查分析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即继发颅内出血的相关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方法 纳入自2018年10月—2020年3月(合计18个月)期间就诊于陕西省宝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ACI并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86例),回顾性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信息、既往病史、合并症以及检验检查等医疗信息,统计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继发颅内出血的发生率,对比分析相关因素,并筛选其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在86例ACI患者中有16例在阿替普酶溶栓处理后出现颅内出血,发生比例为18.4%;与未出血转化ACI患者相比,其一般信息(性别和年龄)、相关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和吸烟史)以及外周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7个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两组间发病至溶栓时间(ONT)、体质量指数(BMI)、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血压(收缩压和舒张压)、空腹血糖和既往房颤病史等7个方面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1、0.001、0.001、<0.001、0.003、0.036、<0.001)。最后筛选出上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7个因素,将其纳入ACI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出血转化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统计结果显示:存在心房颤动病史、溶栓前血压偏高尤其是收缩压升高为ACI患者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I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房颤病史和溶栓前收缩压为主的高血压。上述两个因素对于溶栓后出血转化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可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密切监测并及时给予合理有效的干预可有效降低出血转化的发生风险。

  • 单位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