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损伤且疝入胸腰段骨折椎体的椎间盘组织对骨折愈合、椎体骨缺损体积变化及椎间隙高度影响的临床特点。方法:自2016年4月至2020年4月,行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内固定治疗140例胸腰段单椎体骨折合并上邻椎间盘损伤患者,男83例,女57例,年龄19~58 (39.33±10.26)岁。术后6、12、18个月定期门诊复诊随访。损伤椎间盘组织未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对照组,椎间盘损伤且疝入骨折椎体患者为观察组。通过不同回访时间下胸腰段正侧位X线片、CT及MRI扫描图像,分析计算骨折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和上邻椎间隙高度变化,椎体复位后骨折愈合及骨缺损体积的变化以及椎间盘退变等级变化;并通过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常生活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患者预后;最后综合分析不同组别之间上述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伤口正常愈合,无并发症发生。共87例患者获得完整回访资料,至少回访至内固定术后18个月。胸腰段正侧位X线发现观察组患者在复位内固定手术18个月后,椎体楔变角、矢状位后凸角增加及上邻椎间隙高度下降均大于对照组(P<0.05)。CT扫描发现观察组患者椎体复位术后12个月骨折畸形愈合并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骨缺损“空腔”,且其体积较前明显增大(P<0.05)。MRI扫描发现术后12个月观察组损伤椎间盘退变率较对照组严重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各时间下腰背部疼痛VAS及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损伤椎间盘组织疝入骨折椎体,使骨折周围骨质吸收骨缺损体积增大,形成与椎间隙相通的畸形愈合“空腔”,这可能是内固定装置去除后椎体楔变角、矢状面后凸角增加和椎间隙高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