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治疗早期胃癌对血清肿瘤标志物表达的影响, 及不同术式与不良预后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10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根据治疗方式不同, 将采用ESD治疗的60例患者列为ESD组[男35例、女25例, 年龄(50.33±5.31)岁], 采用EMR治疗的50例患者列为EMR组[男30例、女20例, 年龄(51.25±5.17)岁]。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情况及预后情况, 并经Spearman相关性系数检验不同治疗方式与早期胃癌不良预后发生率的相关性。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 ESD组病灶完整切除率[91.67%(55/60)]、治愈性切除率[83.33%(50/60)]均高于EMR组[70.00%(35/50)、60.00%(30/50)], 非治愈性切除率[8.33%(5/60)]低于EMR组[30.00%(15/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156、9.630、15.156, 均P<0.05)。术前, 两组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 ESD组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6.41±2.11)μg/L]、糖类抗原19-9(carbohydrate antigen 19-9, CA19-9)[(37.22±5.18)U/ml]、糖类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 CA724)[(35.12±5.47)U/ml]均低于EMR组[(8.24±3.13)μg/L、(40.16±5.33)U/ml、(38.44±5.63)U/ml],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644、2.925、3.128, 均P<0.05)。ESD组术后1年病情复发率为10.00%(6/60)、病死率为6.67%(4/60), 均低于EMR组[24.00%(12/50)、18.00%(9/50)], 术后2年病情复发率为16.67%(10/60)、病死率为11.67%(7/60), 均低于EMR组[32.00%(16/50)、24.00%(12/50)],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45、5.936、6.382、5.187, 均P<0.05)。经Spearman相关性系数检验, ESD与早期胃癌不良预后发生率呈负相关(r=-0.155、-0.147, 均P<0.001), EMR与早期胃癌不良预后发生率呈正相关(r=0.254、0.251, 均P<0.001)。结论与EMR相比, 对早期胃癌实施ESD治疗能显著提升病灶切除率, 对下调肿瘤标志物表达有重要意义, 选择ESD治疗还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降低病情复发及死亡风险。
-
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