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9种不同治疗方法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PCIV)的临床疗效。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中国知网(CNKI)、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22年4月1日,查找国内外用针刺、艾灸、耳穴贴压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随机对照试验(RCTs)。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文献,数据分析及图形绘制采用RevMan 5.4、Stata 16.0和ADDIS 1.16.8软件。结果 共纳入26个RCTs,涉及1 900例PCIV患者,共涵盖9种不同的干预措施,分别为:氟桂利嗪、灸法、针刺、针刺联合耳穴、针刺联合灸法、灸法联合氟桂利嗪、针刺联合氟桂利嗪、电针、电针联合氟桂利嗪。(1)在提升临床有效率方面,针刺、针刺联合耳穴、针刺联合灸法、针刺联合氟桂利嗪、电针均优于氟桂利嗪;针刺联合灸法优于针刺。(2)在改善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方面,针刺联合灸法、灸法联合氟桂利嗪、针刺联合氟桂利嗪均优于氟桂利嗪;针刺联合灸法优于针刺。结论在上述干预措施中,针刺联合灸法治疗PCIV的临床有效率最高,对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作用明显,为优势疗法的可能性最大。但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限制,该结论仍需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大样本RCT来验证。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