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了研究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分解特征及其水文效应,连续12个月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分解率、分解模型及水文特征。结果表明:(1)亚热带森林凋落物未分解层均占总厚度的一半以上,凋落物总厚度大小排序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凋落物总蓄积量大小排序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栲树最大(22.3 t/hm2),马尾松最小(7.2 t/hm2)。(2)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自然含水率、有效拦蓄率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基本表现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并且未分解层高于半分解层,有效拦蓄量深度表现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栲树和青冈拦蓄能力较强。(3)观测期内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均呈"急剧降低—平缓—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凋落物急剧降低期约出现在凋落物分解的前1~2个月内,之后有2~3个月的平缓期,随后出现缓慢降低的趋势。对不同分解历时的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均表现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4)凋落物分解半衰期分别表现为栲树(2.65)<青冈(2.97)<枫香(3.54)<马尾松(5.98),阔叶植物凋落物分解半衰期和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明显小于针叶植物。(5)凋落物持水率与分解残留率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凋落物持水率与分解残留率符合线性模型;土壤含水率与凋落物持水率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率与凋落物持水率符合反函数模型。综合分析表明,阔叶凋落物分解率明显高于针叶林。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