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替考拉宁在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伴发热的血液肿瘤患者中的应用现状、血浆谷浓度(Cmin)达标情况及影响浓度达标的因素,并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的角度评估当前替考拉宁剂量方案。方法监测111例经验性使用替考拉宁抗革兰阳性菌感染的血液肿瘤患者197份血浆谷浓度,根据前3 d的平均给药剂量分为2组,组1(MID=533.33 mg/d组,n=60)与组2(MID<533.33 mg/d组,n=51),比较2组患者用药3 d内及3 d后的Cmin和达标率,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min的因素,蒙特卡洛模拟常用剂量替考拉宁的目标获得概率。结果前3 d内,组1的Cmin高于组2[(10.46±5.27)mg/L vs.(6.23±3.57)mg/L,P=0.019],组1的达标率也高于组2(48.0%vs.10.0%,P=0.002),组1的Cmin在10~15 mg/L的范围内占比高于组2(28.0%vs.6.7%,P=0.033);用药3 d后,2组Cmin均低于10 mg/L,Cmin及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P=0.005)和肌酐清除率(P=0.022)是影响患者Cmin达标的危险因素。当MIC>1 mg/L时,需要给予至少600 mg 1次/d,的剂量方案。结论需提高负荷剂量的使用率,也应结合病原菌的MIC值优化用药剂量,同时积极进行药物浓度监测以提高浓度达标率。

  • 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