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急诊科患者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罗田县人民医院急诊科2018年8月—2021年8月共898份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采取血液标本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血指数(HI)差异分为溶血组(HI>15,n=82)与非溶血组(HI≤15,n=816)。对2组标本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比较,选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方法分析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2组患者留置针型号及留置时间、留置针穿刺部位、试管类型以及静脉通畅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留置针留置时间>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试管类型为肝素抗凝管以及静脉不通畅均是导致患者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留置针留置时间>12 h、穿刺部位位于前臂、试管类型为肝素抗凝管以及静脉不通畅均是导致急诊科患者经留置静脉针和采血器所得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对危险根源加以干预,以减少血液标本发生溶血情况,为血液标本质量提供保障。

  • 单位
    罗田县人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