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辽上金矿床位于胶莱盆地东北缘,是胶东东部唯一的超大型金矿床。通过流体包裹体和氢-氧-碳-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探讨辽上金矿的成因。主成矿阶段流体包裹体完全均一温度变化范围为125~345℃,主成矿温度集中于260~320℃,盐度为2.22%~13.87%NaCleqv,流体密度为0.68~1.02 g/cm3,成矿流体属于中—低温度、中—低盐度、低密度,为富含CO2的还原性质热液体系。氢、氧同位素(δD=-82.6‰~-68.9‰,δ18OW-SMOW=-0.24‰~+3.33‰)和流体包裹体成分指示,成矿流体为地幔初生水热液及岩浆热液+大气降水的混合流体。碳、氧同位素组成(δ13CPDB=-2.9‰~-4.7‰,δ18OSMOW=6.9‰~9.6‰,)指示成矿流体中碳来源于花岗岩源区。矿石δ34S介于7.6‰~12.6‰之间,206Pb/204Pb值为17.202~17.955,207Pb/204Pb值为15.457~15.577,208Pb/204Pb值为37.729~38.341,指示铅源主要来自下地壳的早前寒武纪变质岩系,可能有少量幔源铅的贡献。研究认为,辽上金矿床是与早白垩世伟德山型花岗岩有关的岩浆热液金矿,与壳幔混合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岩浆热液、地幔流体在热隆-伸展构造作用下与大气降水混合产生流体不混溶而成矿。
-
单位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山东省地质调查院;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山东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