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索缺血性中风急性期不同中医证候要素临床演变规律及其与客观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急性缺血性中风患者453例,收集患者基本临床信息、第1、3、5、7、14天中医证候要素、临床常见客观指标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信息,采用SPSS 22.0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入组第1天各证候要素发生率从高到低:内风>痰湿>血瘀>内火>气虚>阴虚;第3天证候要素发生率:痰湿>血瘀>内火>气虚>内风>阴虚;第5天证候要素发生率:血瘀>痰湿>内火>内风>气虚>阴虚;第7及14天证候要素发生率:血瘀>痰湿>内火>气虚>内风>阴虚。在具体组合类型上,以内风、内火、痰湿、血瘀四证候要素单发或两两组合、三证组合较多,气虚、阴虚证候要素及四证以上组合出现均较少。痰湿与CRP(P<0.01)、HCY(P<0.05)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血瘀与CRP(P<0.05)、D-D(P<0.01)之间正相关,不同性别分组下的血瘀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气虚与年龄(P<0.05)、肥胖(P<0.05)、NIHSS评分(P<0.05)正相关;不同脑血管病分组下气虚组(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证候要素出现频率、演变方式及组合形式具有一定规律性,以风为先,以痰、瘀、火为主要病理因素,以虚为根本。其中痰湿证候要素多与CRP、HCY相关;血瘀证候要素多与性别、CRP、D-D相关;气虚证候要素与高龄、肥胖、既往脑血管病史、NIHSS评分相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