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骚(体)”也称“楚辞(体)”。它因屈原作品而得显于世,并在后人的拟作、编辑与讨论中得以发展,内涵也发生变化。“骚(体)”的生成与《楚辞》关联密切。汉人对于《楚辞》,主要关注其与屈原相关的忠信而不见用的政治悲情与作品的丽辞特征。南朝前期“骚(体)”作品不再以屈原为中心,而是倾向于用丽辞抒写作家一己的忧怨之情。在南朝《文选》之前作家的创作与学者的编辑讨论中,“骚(体)”成为重要的文学体类,且与形式相近的“辞”构成本质区别。隋唐之际的《艺文类聚》基于南朝后期创作的实际,扩大“骚”的情感表现范围,混融“骚”“辞”,为宋代以后“骚(体)”的扩张打下基础。“兮”字句、句腰虚字句在唐前作家与学者的理解中,只是“骚(体)”成立的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