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本然“心体”的探析及发明本然“心体”的工夫法门。宋明理学工夫发展趋势是从“静中用功”转向“动”“静”相贯,其内在逻辑是对本然“心体”的不同认知。周敦颐工夫法门为“主静”,这源于他对本然“心体”的无欲的理解。这奠定了宋明理学工夫的历史和逻辑起点。朱熹将“心体”划分为“未发”“已发”。基于此,他倡导“动”“静”交互用功。王阳明由龙场悟道而跻入圣域,其最初工夫法门是“静中用功”。后来,他认识到“静”中用功工夫有流入“空虚”之弊,于是转而主张“动”中用功,并于这一工夫视域下实现其思想的第二次飞跃—“致良知”。明儒殿军刘宗周的工夫法门是“动”“静”相贯。这源于他对本然“心体”的理解。

  • 单位
    闽南师范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