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尾松低效林不同改造模式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

作者:郑伟; 霍光华; 骆昱春; 揭建林; 刘光正; 岳军伟; 徐林初; 张华耀; 徐福华; 朱恒
来源: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0, 32(04): 743-751.
DOI:10.13836/j.jjau.2010138

摘要

马尾松是我国南方主要用材树种之一,在红壤低山丘陵区因立地条件较差,存在着大面积的低效马尾松林。选择经补植阔叶树改造后的低效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并以附近自然恢复(受到人为干扰)的低效马尾松林地作对照,研究不同林型的土壤微生物、酶活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1)马尾松低效林进行改造后土壤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且上层微生物数量明显多于下层,各改造模式中马尾松—木荷混交模式最多。(2)在0~20cm土层,改造后的林分其林地土壤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和脲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地;20~40cm土层,不同酶的活性在不同林分中表现不同。(3)土壤微生物总量与土壤速效N、速效P含量以及多酚氧化酶、脲酶、蔗糖酶活性均为极显著相关;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蔗糖酶活性是影响微生物总量的第一位因子。(4)全磷含量是影响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最主要因子;速效P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第一位因子;pH值是影响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关键因子。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