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源性休克(CS)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及联合指标预测模型对AMI后C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探讨联合指标预测模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休克(IABP-SHOCKⅡ)评分、心源性休克预后(CSP)评分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的AMI后CS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11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治疗的AMI后CS患者271例,根据院内存活情况将患者分为死亡组(90例)与存活组(181例),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并构建联合指标预测模型,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评估联合指标预测模型、单个独立因素、CSP评分的预测价值,最后比较不同指标的AUC。从271例AMI后CS患者中筛选出199例接受PCI的患者,分为PCI死亡组(49例)与PCI存活组(150例),用ROC以及AUC评估联合指标预测模型、IABP-SHOCKⅡ、CSP、IABP-SHOCKⅡ+CSP评分的预测价值,最后再比较不同评分的AUC大小。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在意识不清、左室射血分数(LVEF)、机械并发症、白细胞绝对值(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NE)、单核细胞绝对值(MO)、酸碱度(pH)、乳酸(LAC)、碱剩余(BE)、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估测肾小球滤过率(eGFR)、B型脑钠肽(BNP)、两种以上血管活性药物、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成功再灌注、CSP评分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机械并发症(OR=6.824,P<0.001)、LAC(OR=1.125,P=0.006)、Scr(OR=1.005,P=0.013)、两种及以上血管活性药物(OR=5.163,P<0.001)、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OR=2.823,P=0.004)是AMI后CS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功再灌注(OR=0.190,P<0.001)是独立保护因素。在AMI后CS的患者中,联合指标预测模型、CSP评分的AUC分别为0.884、0.733。联合指标预测模型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8%和87.29%、CSP评分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67%和53.59%。在经PCI的AMI合并CS患者中,联合指标预测模型、IABP-SHOCKⅡ、CSP以及IABP-SHOCKⅡ+CSP评分的AUC分别为0.855、0.775、0.743、0.822。联合指标预测模型、IABP-SHOCKⅡ、CSP和IABP-SHOCKⅡ+CSP评分的灵敏度分别为85.71%、71.43%、93.88%和87.76%,特异度分别为80.67%、74%、52.67%和66%。结论:机械并发症、LAC、Scr、两种以上血管活性药物、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是AMI后CS患者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成功再灌注是独立保护因素。联合指标预测模型对AMI后CS患者死亡预测价值良好,优于单个独立影响因素以及CSP评分。对于行PCI的AMI后CS患者,IABP-SHOCKⅡ与CSP评分的预测价值相当;而联合指标预测模型优于IABP-SHOCKⅡ、CSP、IABP-SHOCKⅡ+CSP评分。
-
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