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生态足迹模型的提出为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法。基于净初级生产力(NPP)首次构建了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而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其1999-2018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并结合2018年土地利用数据及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揭示了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的空间分布,最后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内蒙古毛乌素沙地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化石能源用地均衡因子分别为1.08、1.33、0.99、0.94、1.08、1.33,产量因子分别为0.94、1.07、1.00、1.00、0.94、0。1999-2018年内蒙古毛乌素沙地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呈现小幅下降趋势。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化石能源用地对生态足迹贡献最多,草地是生态承载力的主要提供者,其自然资本利用状况以2004年为转折点,由生态盈余转变为生态赤字。2018年生态赤字/盈余空间格局显示区域内99.4%为生态赤字,0.06%为生态盈余,且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人口、经济发展、土地利用等是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生态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科学技术和对外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生态足迹的增长。本研究希望为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指导和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