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亚热带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分配特征

作者:李玉凤; 秦佳双; 马姜明; 杨章旗; 李明金; 陆绍浩; 宋尊荣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1-12.
DOI:10.16088/j.issn.1001-6600.2020091606

摘要

以广西南亚热带横县镇龙林场马尾松人工林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和过熟林为研究对象,探讨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人工林各层次、器官(按叶、枝、干、整株地上部分计)生物量模型构建及其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干和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估测效果较好,叶和枝次之,整体而言模型Ⅱ(W= a×Db×Hc)具有较高的拟合优度和较小的标准误,模型检验精度均较高,可作为不同恢复阶段灌木层各器官生物量模型拟合的最优模型;2)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马尾松人工林木本群落枝、干生物量以及群落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顺序为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叶生物量大小顺序为中龄林>过熟林>成熟林>幼龄林,各器官生物量在同一群落的不同林龄间均差异显著(P<0.05)。不同林龄木本群落叶生物量大小为(2.65±0.01)~(7.77±0.35) t·hm-2,枝生物量大小为(4.24±0.00)~(24.49±0.11) t·hm-2,干生物量大小为(24.32±0.01)~(236.51±1.22) t·hm-2,不同林龄群落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为(42.73±0.67)~(268.03±1.25) t·hm-2,其中树干占主导地位。各林龄马尾松林内,各层次地上生物量高低排序均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乔木层为马尾松林地上生物量的主体;3)随着近自然恢复的进行,马尾松种群整株地上部分生物量大小排列顺序为过熟林>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在群落中占比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马尾松种群叶、枝、干生物量在不同恢复阶段的木本群落生物量中占比呈下降的趋势。该结果为近自然恢复过程中马尾松人工林的群落结构动态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助于提高林分生产力和碳汇能力。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