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结肠黑变病(MC)的发病机制。方法将SPF级豚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采取常温水(2 m L)、大黄(1.16 g/kg)、番泻叶(0.46 g/kg)、果导片(15.43 mg/kg)灌胃,在第4周和第8周分别处死半数豚鼠,采用肉眼和黑色素染色法观察各组豚鼠结肠色素沉着情况,采用HE染色法观察各组豚鼠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并采用TUNEL法检测各组豚鼠结肠组织细胞凋亡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灌胃4周、8周后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豚鼠结肠均发生不同程度黑变(P<0.01),随时间延长结肠黑变程度均加重,但仅番泻叶组灌胃8周与4周结肠黑变程度有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番泻叶、果导片组灌胃4周、8周后结肠组织细胞凋亡OD值,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随时间的延长OD值均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大黄组灌胃4周、8周后TNF-α含量均高于正常组(P<0.05),随时间的延长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番泻叶组灌胃4周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灌胃8周TNF-α含量高于正常组(P<0.05),随时间的延长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果导片组灌胃4周、8周后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时间增延长TNF-α含量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黄、番泻叶、果导片均可致豚鼠发生MC,MC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有关,但与TNF-α水平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