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在上海电影界和文艺界发生的关于"软性电影"与"硬性电影"的论战,起因实则是左翼影评小组对于电影功能和技法等方面的言论垄断,引起了文坛"新感觉派"作家刘呐鸥、穆时英和黄嘉谟等人的不满。他们针对左翼的理论,提出了电影应该是软性的,着力增加电影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尽管软性电影论者在当时的论战中占据了上风,但是因为历史和政治的因素在后来遭到了严厉的批判和清算。时至今日,我们应该客观地审视软性电影的电影观及其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