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生物力学性能与显微三维结构、Ⅰ型胶原面积、骨密度的改变规律及相关性。方法采用双侧卵巢切除术(ovariectomy,OVX)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OVX组),假手术组(Sham组)作为对照。两组均于术后10周通过大鼠右后肢胫骨中段截骨建立骨折内固定模型;骨折内固定模型建立后4、6、8、12周进行大鼠右后肢胫骨中段骨密度测定,术后6周及12周进行骨痂生物力学强度、Ⅰ型胶原面积及显微三维结构测定。结果两组中骨密度测量值在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高于术后12周(P<0.05),而生物力学强度、Ⅰ型胶原面积和结构模型参数(structure model index,SMI)值在骨折内固定术后第12周时高于术后6周(P<0.05)。组间比较显示,骨折内固定术后6周与12周时OVX组的SMI值均明显低于Sham组(P<0.05)。结论在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矿含量峰值出现时间早于胶原量与生物力学强度峰值出现时间,胶原的累积程度可独立于骨的矿盐沉积程度作为预测骨生物力学强度的一个指标。
-
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