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估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对伴轻中度散光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方法采用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浙江省荣军医院眼科经扩瞳电脑验光证实为伴轻中度散光的青少年近视且进行角膜塑形镜矫正者80例160眼, 根据角膜塑形镜设计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球面角膜塑形镜组和Toric角膜塑形镜组, 每组40例80眼。2个组患者每晚配戴角膜塑形镜8~10 h, 配戴后1 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和18个月复诊, 观察并比较2个组患者配戴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配戴后12个月, 测量并比较2个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和角膜地形图中塑形矫治区偏心值;配戴18个月后2个组患者均停戴角膜塑形镜1个月, 再扩瞳验光行屈光状态、IOLMaster和角膜地形图检查, 测量并比较2个组治疗后等效球镜度数、眼轴长度和散光度数差异。结果 2个组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12个月, Toric角膜塑形镜组塑形矫治区偏心量为(0.86±0.23)mm, 明显小于球面角膜塑形镜组的(1.16±0.44)m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404, P<0.001);Toric角膜塑形镜组裸眼视力为(0.03±0.08)LogMAR, 明显好于球面角膜塑形镜组的(0.09±0.10)LogMA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3, P=0.004)。配戴后18个月, Toric角膜塑形镜组等效球镜度数和眼轴长度均小于球面角膜塑形镜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42、2.107, 均P<0.05), 2个组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1, P=0.413)。随访18个月, 发生不良反应者共18眼, 均为角膜上皮点状混浊, Toric角膜塑形镜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6%(5/80), 明显低于球面角膜塑形镜组的16.25%(13/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97, P=0.048)。结论配戴Toric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对伴轻中度散光青少年近视的控制效果较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更好, 不良反应更少, 能更好地解决常规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塑形偏位的情况。
-
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