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18年江南暖区暴雨特征

作者:田莹; 叶成志*; 姚蓉
来源:大气科学学报, 2022, 45(01): 51-64.
DOI:10.13878/j.cnki.dqkxxb.20210825001

摘要

利用2008—2018年常规地面资料、探空站资料、逐小时自动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FY2E卫星TBB资料对江南暖区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和可能影响因子研究。2008—2018年共发生65次江南暖区暴雨,分为切变型、副高型、副高和切变相互作用型和西南急流型4类,可进一步细分为暖切变型、冷切变型、暖切变与副高相互作用型、冷切变与副高相互作用型、副高边缘型、副高内部型和西南急流型,其中以冷切变型最多且分布最广,西南急流型最少,暖切变型降水强度大且极端性明显。江南暖区暴雨多出现于江南中部内陆平原地区,其与华南暖区暴雨相互独立。东北冷涡南侧低槽对江南暖区暴雨的作用显著,高原槽的影响次之。江南暖区暴雨发生时多伴随急流,春季和初夏时节伴随低空急流的概率要远远高于盛夏时节,两支影响江南暖区暴雨的水汽输送通道均通过西南急流向江南地区输送水汽。江南暖区暴雨除西南急流型(具有较低的对流指数)和副高内部型(具有较高的对流指数)外普遍具有较为明显的CAPE(>500 J/kg)和K指数(>35 K),而CIN(<100 J/kg)和LI(<0)则较小,LCL大部分处于920~980 hPa, LFC处于800~900 hPa, 0℃层高度处于4 500~5 500 m,假相当位温处于340~360 K。

  • 单位
    山东省气象台; 湖南省气象台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