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代谢综合征的肝脏表现,可引起肝硬化甚至肝癌。规律运动是防治NAFLD的重要非药物干预策略,然而最佳康复训练处方尚未确定。[目的]对比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和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大鼠NAFLD的治疗效果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4周龄雄性OLETF大鼠36只,饲养至20周龄时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模型安静组、模型MICT组和模型HIIT组(每组n=12),同期选取同品系年龄、性别相配匹的LETO大鼠12只作为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安静组在鼠笼内安静饲养,模型MICT组(60%最高跑速,60 min·d-1,5 d·周-1)和模型HIIT组(以80%最高跑速强度运动1 min后紧接着以40%最高跑速强度运动1 min,依次交替重复10个循环,5 d·周-1)分别进行8周不同方式跑台训练。末次干预48 h后进行肝脏组织病理学观察并测定肝脏甘油三酯和肝糖原含量、线粒体含量和功能以及代谢调控相关标志物(糖原合成、脂肪酸转运、脂肪从头合成、甘油三酯转运和分泌、巨噬细胞极化)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模型安静组比较,模型MICT组和模型HIIT组血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以及肝脏甘油三酯含量下降(P <0.05),柠檬酸合成酶(CS)活性和脂肪酸氧化(FAO)升高(P <0.05),Elovl脂肪酸延长酶6(Elovl6)、CD11c、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量下降(P <0.05),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和CD206蛋白表达量升高(P <0.05),肝脏糖原含量和糖原合酶(GS)蛋白表达量则无统计学意义(P> 0.05);模型MICT组脂肪酸转位酶(FAT/CD36)蛋白表达量下降(P <0.05);模型HIIT组载脂蛋白B100(Apo B100)表达量上调(P <0.05)。[结论]长期MICT(60 min·d-1,5 d·周-1)和HIIT(20 min·d-1,5 d·周-1)干预对OLETF大鼠NAFLD具有相似的治疗效果,其机制与改善肝脏线粒体含量和功能、脂质代谢以及巨噬细胞极化状态有关。由于HIIT具有显著时效性,因此有望成为MICT的替代模式,对于NAFLD患者优化运动康复处方具有重要意义。

  • 单位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徐州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