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郭沫若写于抗战期间的《棠棣之花》《屈原》《南冠草》等几部历史剧,虽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历史,但意在利用对历史的重新阐释,振奋民众的抗日决心。他所提出的"失事求似"的史剧方法,以一种流动的现实观主动创造历史。郭沫若在融汇个人的抒情特质和历史信心的同时,对史实进行大胆借用和改写,为成千上万的人勾勒宝贵的理想人格,实现了艺术和政治的内部转换,以及自我革命主体的生成。郭沫若史剧中的复杂症候,不能用真伪和道德的框架来进行评判,而应以历史伦理的视野重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