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节制与自制不仅仅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中有着重要地位,同样,在西方经典著作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同样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自制是一种处于恶与德性之间的一种要重要品质,但这不是一种美德。在自制与节制相比之下,节制才被认为是一种美德。亚里士多德将其分为四点:一、不能自制与知识;二、放纵与不能自制;三、怒气上的不能自制;四、欲望上的不能自制;通过这四点以此来阐述什么是自制与不能自制。同样,中国古代经典中也提及到不少,《大学》中亦讨论过此问题,"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止"在古代中国十分的重要,它代表了一种节制。在古代中国,有许多节制、知足等思想,告诫人们应该知道自己的道德界限和自己应该遵守何种行为准则。另外《孟子》中亦云:"有所为而有所不为。",而"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则更加易于人们理解其深刻的含义。那么如何理解这几个重要的层次,中西方优秀经典文化中共同的选择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