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张骏祥离美归国后,以教师身份于1940年完成了头两个本土导演作品。导《蜕变》失利,主因在张忽视、回避“导/教”矛盾;而后选排笑剧《以身作则》,即有意解此矛盾,他巧用教师身份,借教学手段包装创作诉求、整合校内资源,故成功。处理“导/教”矛盾,是演剧艺术、演剧教育的恒久课题。教师应结合自身能力、根据学生现有条件,调整“导演/教师”定位重心,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追求既定目标。这或许是张骏祥八十年前在剧校(专)的“导/教”经验、教训,带给后人的启发。张骏祥离美归国后,以教师身份于1940年完成了头两个本土导演作品。导《蜕变》失利,主因在张忽视、回避“导/教”矛盾;而后选排笑剧《以身作则》,即有意解此矛盾,他巧用教师身份,借教学手段包装创作诉求、整合校内资源,故成功。处理“导/教”矛盾,是演剧艺术、演剧教育的恒久课题。教师应结合自身能力、根据学生现有条件,调整“导演/教师”定位重心,在因材施教的前提下,追求既定目标。这或许是张骏祥八十年前在剧校(专)的“导/教”经验、教训,带给后人的启发。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