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的厦语片是华语电影实践的重要类别,其中大部分制作人员来自闽南和上海,他们在香港这块弹丸之地制造着闽南景观。基于厦语片独特的跨国运作模式和"冷战"时空背景,它偏离了华语电影主流的"民族一国家"叙述,呈现出独特的国族想象。本文把论述建立在安德森所提出的"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之上,展现出这些身为文化精英的制作者们是如何运用闽南本土文化,包括南管、锦歌等闽南传统戏曲形式,并通过对于指向儒家伦理的"妇女悲情"景观和指向失陷家国的"桃花源"景观的呈现,最终建构出具有民族主义意味的国族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