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导致旱涝急转事件频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好农作物的防灾减灾工作,研究了旱涝急转条件下水稻的减产特征。【方法】以淮北平原区水稻为试验对象,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新马桥农水试验站(117°22′E,33°09′N)开展了为期两年(2017-2018年)的水稻旱涝急转胁迫试验,分析了不同旱涝胁迫程度、不同胁迫持续时间的单一干旱、单一淹涝、旱涝急转胁迫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提出先期旱与后期涝的补偿、削减作用量化指标R,揭示了旱涝急转后期淹涝胁迫与前期干旱胁迫对水稻产量影响的交互作用新规律。【结果】拔节期发生旱涝急转产量普遍减少,减产范围12.38%~56.15%。其中,重旱重涝组合对产量最为不利,粒数与粒重减少是旱涝急转胁迫条件下水稻减产主要原因;旱涝急转处理下前期适度干旱可减轻后期淹涝导致的减产,即旱涝急转旱胁迫对涝胁迫具有产量上的补偿效应,主要是提高了每穗粒数、总粒数和结实率;而后期淹涝对前期干旱具有协同作用,表现出产量上的削减效应,主要是每穗粒数、总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的减少。【结论】前期已经发生了轻、中旱胁迫,应尽量避免后期淹涝对水稻的二次损伤;若预测到后期将出现洪涝,并且短时间内田间排水设施无法消除其不利影响,则可提前在水稻拔节中、后期进行旱锻炼以减轻水稻产量损失。
-
单位水利水资源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大学;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田灌溉研究所; 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资源与水电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