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携带POLE、POLD1基因突变的中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子病理改变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医院2020年10月至2022年9月诊断结直肠癌的45岁及以上中老年患者276例, 通过二代测序检测及生物信息分析, 筛选携带POLE、POLD1基因胚系有害突变及体细胞变异, 并将276例患者分为:有害突变组6例, 意义不明变异组18例, 野生型组252例。同时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分析与其他分子病理检测结果的相关性, 包括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状态(MSI)、基因共突变情况等。结果 276例结直肠癌患者成功进行二代测序检测, 所有患者中未检测出POLE、POLD1基因胚系突变, 18例(6.5%, 18/276)患者携带POLE基因突变, 其中6例(2.2%, 6/276)为有害突变, 12例(4.3%, 12/276)为意义不明变异, 余为POLE基因野生型患者。10例(3.6%, 10/276)患者携带POLD1基因突变, 均为意义不明变异。5例(1.8%, 5/276)同时携带两种基因突变。6例有害突变组患者与意义不明变异组及野生型组患者相比显示肿瘤分期早(P<0.05), 发生低级别肿瘤出芽现象多见(P<0.05)。而有害突变组及意义不明变异组患者与野生型组患者比较, 均更多见于结肠癌患者(P<0.05)及组织学表现低分化组(P<0.05)。有害突变组患者TMB中位数257.76 muts/Mb, 意义不明变异组患者TMB中位数74.4 muts/Mb, 野生型组患者TMB中位数5.81 muts/Mb, 3组间TMB-H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有害突变组、意义不明变异组及野生型组患者检出MSI-H状态分别为1例(16.7%, 1/6)、14例(77.8%, 14/18)及18例(7.1%, 18/276), 而意义不明变异组患者MSI-H状态高于野生型组及POLE基因有害突变组患者(均P<0.01)。有害突变组患者KRAS、NRAS、BRAF、PIK3CA基因共突变发生频率高于意义不明变异组及野生型组患者(均P<0.05)。结论有害突变组、意义不明变异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独特临床病理特征, 意义不明变异组结直肠癌患者更好发于结肠, 组织学分化差多见, 伴TMB-H及MSI-H频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