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李晓; 贺永雄*; 李世珅
来源:内蒙古医学杂志, 2020, 52(12): 1423-1424.
DOI:10.16096/J.cnki.nmgyxzz.2020.52.12.007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颈性眩晕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发病机制和治疗策略。方法收集临床眩晕患者,排除心、脑血管病变,排除耳石症、美尼尔氏综合征、颈部血管病变,排除颈椎不稳定及增生退变压破椎动脉。本组病例患者共120例,60例患者采用氟桂利嗪联合倍他司汀内科治疗,60例应用整体力线进行姿势评估,发现患者颈部失衡力线及病变肌肉,并应用针刀进行相应肌肉的松解以达到调节和恢复力线平衡。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 60例内科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周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93.3%,60例行针刀治疗组患者治疗后2周DH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有效率达95.0%,两组治疗效果相似,无统计学差异。通过针刀治疗发现枕颈部大、小直肌,头上、下斜肌是病变是致晕的主要因素,斜方肌、肩胛提肌、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半棘肌、头最长肌、颈最长肌等表浅肌肉损伤更容易导致眩晕,其他深部的短小肌肉发生病变的几率较低。结论颈部肌群病变可导致病变肌肉痉挛,从而改变生理力线,进一步压破血管和神经导致脑部供血障碍引起头晕,是造成颈性眩晕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病变肌肉进行松解恢复正常力线,进而解除对血管和神经的压破,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症状,达到治疗的目的,与内科治疗的疗效相近。

  • 单位
    神经内科;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