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1m A和2m A电针对胫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对外周血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外周镇痛机制。方法:将32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1m A电针组和2m A电针组。大鼠右侧胫骨上段骨癌造模后第15天起,以2Hz/100Hz、疏密波、1m A或2m A电针L3-L5夹脊穴治疗,30min/次,每天1次,连续6d。大鼠造模后第15天治疗前及第20天治疗后检测痛阈。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外周血中β-内啡肽的含量,并与大鼠痛阈作相关性检验。结果:1m A电针组与2m A电针组的痛阈较模型组均有显著提高(P<0.05),两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m A电针组和2m A电针组大鼠外周血中β-内啡肽的含量较模型组均有升高(P<0.05,P<0.01),且2m A电针显著优于1m A电针(P<0.05)。治疗后大鼠的痛阈和外周血β-内啡肽的含量呈正相关(P<0.05)。结论:1m A电针与2m A电针均能提高胫骨癌痛大鼠的痛阈,2m A电针提高外周血β-内啡肽含量的作用优于1m A电针,电针可能通过促进外周血中β-内啡肽的释放和分泌达到缓解大鼠胫骨癌痛的作用。
-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