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传世陆贽《文集》主要分为二十四卷、二十二卷、十五卷,前二者为白文本,皆含有《制诰》《中书奏议》《奏草》三部分;后者源于宋人郎晔所注,仅含《中书奏议》《奏草》。后世以“翰苑集”指代陆贽《文集》源出唐人权德舆整理的二十四卷本《翰苑集》;十卷本《翰苑集》源出唐人韦处厚,是“《制诰》一十卷”的别称,属于陆贽《文集》的一部分,南宋后鲜有单独流传。从《奏议》的篇目编次、析卷方式来看:一、最迟于南宋中后期合刻的二十二卷本是白文本系统的主流;二、今日本静嘉堂文库所藏《中书奏议》残卷当属二十二卷本残存,宋刻还是元刻未可定谳;三、今台图所藏宋刻郎晔注残本的白文底本与二十二卷本应是同源,但郎晔注释时别有所采;四、元代翠岩精舍重刻十五卷本是宋郎晔注原刻本的删节版本,且重新编次析卷,是后世注本系统的主流;五、二十四卷本是以二十二卷本为主体,糅合郎晔注本,重新编次析卷,并托古权德舆,大约是元代或明初的产物;六、元潘仁《唐丞相陆宣公奏议纂注》是对二十二卷本所含《奏议》的独注,属注本系统支流。要之,陆贽《文集》的版本研究是集部文献和史部文献交叉的典型案例,亦揭示了“正名”与篇目编次、析卷方式对于版本研究的重要性,既是个案,又可以对集部文献整体研究有所启发。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