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偏侧面肌痉挛患者术前肌电图与痉挛评估的诊断价值及术中电生理监测与预后的关系, 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选取31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临床痉挛程度评分, 按临床痉挛程度评分分为一般痉挛组(27例)和严重痉挛组(4例), 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 记录颤搐放电、面神经传导速度(MCV)、瞬目反射、侧方扩散(LSR)、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瞬目反射;术中进行电生理监测, 记录术中LSR情况。根据术中LSR消失与否, 将患者分为LSR消失组和LSR残留组, 分别于术后1周、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 观察和比较这2组患者的面肌痉挛术后临床疗效评估情况。结果一般痉挛组和严重痉挛组患者的术前肌电图检查, LSR均为阳性表现, 面神经MCV均在正常范围, 而针极肌电图观察到的颤搐放电和瞬目反射、术前BAEP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术后31例患者的LSR是否消失, 患者分为LSR残留组(15例)和LSR消失组(16例)两组, 比较各组术后1周(痊愈患者残留组1例, 消失组3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3例, 消失组7例)、术后3个月(痊愈患者残留组5例, 消失组7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3例, 消失组6例)及术后半年时(痊愈患者残留组5例, 消失组12例;明显缓解患者残留组9例, 消失组2例)患者的面肌痉挛恢复情况, LSR消失组和LSR残留组组内上述3个时间点的临床疗效评估比较, 痉挛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术后半年时间点优于术后3个月且优于术后1周时间点(P<0.05);术后同一时间点的痉挛恢复比较, 术后1周时间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为消失组显著优于残留组(P<0.05), 而术后3个月和术后半年时间点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肌电图能对面肌痉挛范围及程度、面神经兴奋性提供客观诊断评估依据;术中电生理实时监测, 能帮助术者客观评估减压效果, 及时发现避免周围神经牵拉损伤情况。
-
单位贵州省人民医院; 贵州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