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研究鱼类肌间骨的骨化模式,采用整体骨骼染色方法,对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2种处于不同进化地位且游动模式不同的鱼类肌间骨发生发育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合鳃鱼目合鳃鱼科且游动模式属于鳗鲡模式的黄鳝在孵出后30d(体长40 mm)时,其头部开始出现椎体小骨;随后依次向尾部骨化,在孵出后55d(体长约100 mm)时,肌间骨相继出现完毕,所有椎体小骨均为"I"形。鲤形目鳅科且游动模式为鲹科模式的泥鳅在孵出后27d(体长17 mm)时,肌间骨开始在尾部出现,包括髓弓小骨和脉弓小骨;随后依次向头部骨化,在孵出后40d(体长35 mm)时,肌间骨全部出现,形态包括"I"、"Y"和"卜"形。此外,研究利用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绿色转基因荧光蛋白(Osterix GFP)斑马鱼品系,通过观察此osterix GFP活体斑马鱼,可发现斑马鱼肌间骨从尾部向头部依次骨化的过程。研究结果揭示鱼类肌间骨的骨化规律与其游动模式密切相关,且肌间骨的形态种类的多态性与其游动模式和体型有一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