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基观测及源清单的2017—2019年德州市秋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效果评估

作者:陶士康; 张清爽; 安静宇; 黄丹丹; 楼晟荣; 乔利平; 程金平; 李莉; 黄成
来源:环境科学研究, 2019, 32(10): 1739-1746.
DOI:10.13198/j.issn.1001-6929.2019.08.26

摘要

为评估污染减排措施实施效果,基于地基观测及排放清单数据,运用WRF中尺度气象模型和CAMx空气质量模型,对德州市2017—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攻坚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2017—2018年秋冬季,德州市ρ(PM2. 5)同比下降31. 7%,高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平均水平(25. 6%),大气污染攻坚措施成效显著; 2018—2019年秋冬季,德州市ρ(PM2. 5)同比增加8. 5%,高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平均水平(4. 2%),这与不利气象条件及排放量同比减少有关.观测结果显示,2018—2019秋冬季,德州市PM2. 5中无机组分、一次排放示踪物以及SO2和CO等气态前体物浓度较上一年度呈下降趋势,ρ(SOA)(SOA为二次有机气溶胶)、ρ(NH4+)同比有大幅增长,增幅分别为53. 8%和19. 1%,这与大气中VOCs(挥发性有机物,增加46. 5%)及大气氧化性(增加6. 4%)的增加密切相关,表明德州市复合型大气污染加剧,PM2. 5防控难度加大.综合气象和减排评估结果可知,2017—2018年秋冬季,气象条件(13. 4%)和长效措施(9. 4%)是德州市PM2. 5改善的两个主要因素; 2018—2019年秋冬季,长效措施减排效果较为有限,减排主要来自预警应急(5. 0%)和区域减排(5. 2%),若仅考虑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将导致同比约19. 9%的反弹.因此,持续深入推进长效减排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是德州市实现空气质量改善的根本途径.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