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古希腊诗人忒奥克里图斯的11首田园诗(Idyllen)兼具拟曲性与隐喻性,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在其基础上发展创作10首牧歌(Eklogen),独尊隐喻性,牧人隐喻诗人,牧歌成为一种"诗学反思"。文章把这些诗歌作为牧歌发展之"源",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了三大作品;以维吉尔为典范的意大利作家桑那扎罗在1504年出版的小说《阿卡狄亚》,"阿卡狄亚"隐喻现实并成为一个永恒的象征;以忒氏为典范的德国诗人格斯讷在1756年出版的《田园诗》,通过描写美化的田园风光为田园诗正名;德国诗人普拉滕在1834年出版的《牧歌与田园诗》,深化忒氏的丰富描写与维吉尔的"诗学反思",既是三段式发展的结束也是新起点。

  • 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