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孟子》中这句"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恐怕是早期中国文献中影响最为广泛的言论之一。由此,孟子批评杨朱"无君",墨翟"无父"。这种将两人描述为"邪道"的说法自汉代以降越来越流行,二十世纪以来也始终是哲学界的主流观点。研究发现,孟子对于杨朱和墨翟的描述既没有任何实证作为依据,也没有得到任何先秦思想家的引述与回应。在"无根据"与"无反响"这两点上,我们都能找到消极与积极证据。就"无根据"而言,现有的文献中没有能够支持孟子所说的杨朱一毛不拔或墨子摩顶放踵的文本证据;但我们确实能在早期文献中看到一些可能启发了孟子论述的讨论。从"无反响"来看,孟子之后的关于"一毛"和"天下"的论述也显示出,直到《列子》的《杨朱篇》问世,孟子的言论都没有获得什么关注。这显示出,孟子在当时的影响力,并不如我们今天想象的那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