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生长及碳氮特征对模拟增温的响应

作者:刘桢迪; 宋艳宇; 王宪伟; 谭稳稳; 张豪; 高晋丽; 高思齐; 杜宇
来源:生态环境学报, 2022, 31(09): 1765-1772.
DOI:10.16258/j.cnki.1674-5906.2022.09.006

摘要

全球变暖能够影响植物的生长环境,改变植物生长代谢过程,进而影响植物的养分循环和分配。高纬度冻土区泥炭地植物对气候变化响应更加敏感。基于野外长期开顶箱增温实验(Open-top Chamber,OTC),探究大兴安岭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生长及养分特征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泥炭地植物生长对增温的响应具有种间异质性,增温显著增加了柴桦(Betula fruticosa)的高度和重要值以及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的密度和重要值,但显著降低了笃斯越桔(Vaccinium uliginosum)的密度、盖度和重要值。柴桦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在增温后显著增加,而笃斯越桔的地上、地下生物量显著降低。增温降低了泥炭地植物物种多样性,并且引起植物组织碳氮特征发生变化。增温导致柴桦、狭叶杜香(Ledum palustre)、甸杜(Cassandra calyculata)和白毛羊胡子草凋落物以及笃斯越桔和狭叶杜香根、叶碳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而柴桦茎和笃斯越桔凋落物的碳质量分数显著增加;狭叶杜香根、叶和凋落物以及白毛羊胡子草叶的氮质量分数显著降低,而笃斯越桔茎、甸杜叶以及越桔柳(Salix myrtilloides)叶的氮质量分数显著增加,同时增温也改变了植物体内不同组织的碳氮比。研究表明,增温更有利于冻土区泥炭地高灌木和草本植物生长而不利于低矮灌木生长。气候变暖将改变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群落组成、养分循环和分配。研究结果为明确全球变暖背景下冻土区泥炭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功能稳定性维持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