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及区域差异

作者:王寅; 高强*; 李翠兰; 焉莉; 冯国忠; 王少杰; 刘振刚; 宋立新; 房杰
来源: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9, 25(08): 1335-1344.

摘要

【目的】本研究利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田间试验的大样本数据,分析吉林省玉米施钾增产效应在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的差异,为促进玉米高产稳产和钾肥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05—2013年吉林省玉米"3414"田间试验中推荐施钾(N2P2K2)和不施钾(N2P2K0)处理,分析生态区及县域尺度上玉米施钾的产量反应、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建立玉米施钾产量、钾肥贡献率与基础产量之间的关系,从而评估吉林省玉米施钾的增产效应及区域差异。【结果】不施钾条件下,吉林东部湿润山区、中部半湿润平原区和西部半干旱平原区玉米的基础产量平均分别为8.44 t/hm2 (3.29~14.5 t/hm2)、9.45 t/hm2 (3.77~15.3 t/hm2)和8.11 t/hm2(3.89~12.84 t/hm2)。施用钾肥显著提高三大区域玉米产量,东、中、西部平均分别增产1.31 t/hm2 (18.1%)、1.06t/hm2 (12.2%)和1.30 t/hm2 (17.4%)。推荐施钾条件下,东、中、西部玉米施钾的平均农学利用率分别为19.7、14.6和20.2 kg/kg,平均肥料贡献率分别为13.9%、10.2%和13.6%。统计分析显示,三大区域之间玉米施钾的增产量无显著差异,东部增幅显著高于中部,农学利用率和肥料贡献率东部也显著高于中、西部。回归分析发现,各区域玉米的施钾产量均与基础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符合线性模型,东部为y=0.769 x+3261 (R2=0.616**),中部为y=0.883 x+2158 (R2=0.757**),西部为y=0.873 x+2328 (R2=0.637**);而钾肥贡献率均与基础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符合对数模型,东部为y=–28.4 ln(x)+270.1 (R2=0.348**),中部为y=–15.9 ln(x)+156.1 (R2=0.172**),西部为y=–16.3 ln(x)+160.6 (R2=0.123**)。随土壤基础供钾能力的提高,东部玉米施钾产量的增幅和钾肥贡献率的降幅明显高于中、西部。【结论】吉林省玉米的钾肥管理应根据区域土壤钾素状况、自然气候条件和钾肥效应进行合理配置,现阶段应适当增加东部湿润山区玉米生产的钾肥资源配置,提高土壤供钾能力,促进玉米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