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典型地区大气湍流垂直结构特征分析

作者:张坤; 巫阳; 王菲菲; 李学彬; 崔生成; 张梓晗; 吴晓庆; 翁宁泉*; 罗涛*; 黄印博
来源: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 2022, 52(08): 1641-1651.

摘要

青藏高原复杂的地形和气候环境变化,构成了独特的大气动力和热力结构.文章利用2018和2020年夏季分别在靠近青藏高原中心的拉萨(91°06′E, 29°36′N, 3670m above sea level(ASL))和高原边缘地区的大柴旦(95°21′E,37°51′N, 3180m ASL)获取的高垂直分辨率热力探空数据,并计算大气湍流参数,对比分析两地日暮时刻大气湍流垂直结构特征.受高原热力强迫的影响和夏季季风反气旋的稳定控制,拉萨地区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_n~2在垂直高度上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对流层顶(约18km ASL)附近达到最大值;而大柴旦地区C_n~2虽然在对流层顶附近也有增大的趋势,但是强湍流带(strong turbulent band, STB)位置(5~7km ASL)低于最小位温对流层顶高度.两站点C_n~2垂直分布尤其是STB的分布与大气稳定度Ri具有非常好的关联性,且大热力混合尺度区(LT)与STB的位置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这三者显著的关联性,一方面说明因热力混合引起的温度强起伏变化是致使理查森数Ri小于0.25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说明热源向上输送被抑制的强度是两站点大气湍流垂直结构及STB位置差异的主要原因. 2018~2020年8月夜间(20时local time)平均经向-高度环流场结构和热力层结中,两站点热源输送至对流层的高度存在同样的差异.边缘地区低层物质和能量以湍流大气为载体沿山体斜坡向上,汇聚至热力强迫更强、影响范围更高的核心地区(28°N~35°N).拉萨站点STB中,湍流耗散率?和湍涡扩散系数K急剧增大,这表明该区域的湍流大气具有很强的扩散性,并以小尺度为主的湍流携带物质能量向上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