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逆行腋窝淋巴示踪(axillary reverse mapping, ARM)显影上肢引流入腋窝的淋巴通路,在腋窝淋巴结清扫和(或)前哨淋巴结活检时对上肢淋巴引流通路的保护作用,从而减少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的发生率。方法使用雌性新西兰大白兔,通过纳米炭混悬注射液(卡纳琳)显影乳腺至腋窝的淋巴管网、亚甲蓝显影上肢引流至腋窝的淋巴管网,验证两者之间的相对独立性。经解剖明确上肢淋巴管汇聚至腋窝的特点。对比不同注射部位显影上肢淋巴管网的优缺点,确定最佳显影注射部位后,在前臂内侧肌间沟皮下注射0.5 ml亚甲蓝,观察蓝染的淋巴结与淋巴管的分布。结果上肢汇至腋窝的淋巴管网与乳腺汇至腋窝的淋巴管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蓝染淋巴结与前哨淋巴结多数(17/18)不重叠,仅1例蓝染淋巴结同时为前哨淋巴结。上肢细小的淋巴管在汇入腋窝前常形成1~3根主淋巴干,便于术中对引流上肢淋巴液的淋巴管进行保护。1%亚甲蓝具有显影耗时短、图像清晰、成本低廉等优点,适合用于ARM技术的实施。上肢内侧肌间沟皮下是亚甲蓝注射的最佳部位。在研究的33只新西兰大白兔中,有45侧探查到蓝染淋巴结,47侧探查到蓝染淋巴管,其中,37侧同时发现了蓝染的淋巴结和淋巴管。蓝染淋巴管多伴随于腋静脉下方走行,蓝染淋巴结多分布于腋静脉与第二肋间臂神经之间。结论 ARM技术有一定的可行性,可在不影响前哨淋巴结示踪的前提下通过对上肢内侧肌间沟皮下注射亚甲蓝显影上肢汇聚至腋窝的淋巴结和淋巴管。
-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