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踩跷法运动学整体特征及局部特征,为名老专家特色手法提供数据参考。方法应用三维运动捕捉技术记录罗才贵教授及初学者各3个完整踩跷动作,高速摄像头记录操作者下肢髋、膝、踝关节的活动,比较角度、角速度、重心速度在完整周期及重要时间点的动态变化,分析罗氏踩跷法整体及局部运动学特征。结果与初学者相比,罗教授踩跷动作的整体特征显示髋关节、踝关节角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局部特征方面显示,在重心下降最低点时刻,周期1中膝关节角速度较小(P<0.05),周期3中髋关节角度偏小(P<0.05)与踝关节角速度较小(P<0.01)。在重心上升膝关节打直时刻,周期1中膝关节、踝关节角速度较小及重心速度偏小(P<0.01);周期2中髋关节角速度、膝关节角速度较小(P<0.05),踝关节角度偏小(P<0.05),周期3中髋关节角速度、膝关节角速度较小(P<0.05)。在重心下降膝关节屈曲最大时刻,罗教授周期1中膝关节角度偏大、角速度较小(P<0.01),重心速度较小(P<0.05);周期2中重心速度偏小(P<0.05),周期3中髋关节角度、膝关节角度偏小(P<0.01)。结论罗氏动作切换过程及施力时关节角度及角速度均较小。说明罗氏踩跷整体稳定、柔和均匀之余,又注重局部"巧劲""寸劲"发力,体现了动静结合、刚柔并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