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亚急性胆囊穿孔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第二医院收治的24例亚急性胆囊穿孔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部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双期增强扫描检查。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行胆囊穿刺引流术、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T管引流术。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1) CT检查情况。"堰塞湖征"定义为胆囊壁存在明显或隐匿性破口,胆囊壁不连续,门静脉期见明显中断线,破口不强化;胆囊破口周围存在环形壁包裹的片状积液,形似"堰塞湖"状,可呈椭圆形、半圆形、扇形、三角形等;环形壁可为脓肿壁、肝脏边缘或由两者共同构成;脓肿壁内壁较光滑,外壁不规则,可伴炎性渗出影和索条影,脓肿壁静脉期强化明显。(2)治疗及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出院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1月。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结果 (1)CT检查情况。①检查完成情况和原发疾病情况:24例患者中,2例行腹部CT平扫检查,22例行腹部CT平扫和动脉期、门静脉期增强扫描检查;原发疾病均为胆道结石,18例位于胆囊腔,4例位于胆囊颈部,2例为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24例患者结石最大径为2.0 cm(0.3~2. 5 cm)。②亚急性胆囊穿孔破口情况。A.部位和数目:胆囊底部11例,体部7例(1例为体部多处穿孔),颈部1例,底部和体部多处穿孔2例,3例无法判断穿孔部位;B.最大径:2例隐匿性破口最大径<0.2 cm,其余22例患者破口最大径为0.5 cm(0.2~1.0 cm)。③"堰塞湖征"影像学表现:24例患者均有"堰塞湖征"。A.环形壁构成:环形壁为脓肿壁、肝脏边缘、两者共同构成分别为15、3、6例;B.胆囊被脓肿包绕:局部和完全包绕分别为21例和3例。④胆囊情况。A.形态:24例患者中,胆囊体积明显增大和轻度缩小分别为23例和1例;B.最大直径:中位值10.0 cm(6.0~13.0 cm);C.胆囊壁厚度:中位值0.5 cm(0.3~1.3 cm),水肿增厚。⑤其他积液征象:24例患者胆囊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部分呈线条状、索条状改变。(2)治疗及随访情况:24例患者中,10例行LC,6例行开腹胆囊切除术,4例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1例行腹腔镜探查术后中转开腹行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术,3例行胆囊穿刺引流术并抗炎治疗2个月后行胆囊切除术。22例患者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6~3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期间,2例患者发现术后残留结石(分别位于胆囊窝和胆总管末端),2例并发胆管炎、结石,1例因肿瘤死亡,其余17例患者未见结石复发和其他并发症发生,健康生存。结论 "堰塞湖征"可作为亚急性胆囊穿孔的CT检查影像学直接征象,有助于及时、准确地鉴别诊断和临床治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