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攀枝花铁矿区内发育有浅色辉长岩墙(主要由浅色辉长岩组成),对其开展研究对进一步厘清攀西地区超大型铁矿床的形成机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浅色辉长岩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其成因、与层状辉长岩体的关系,并约束了攀枝花铁矿床成矿作用的结束时限。野外地质调查表明,浅色辉长岩墙穿插切割层状辉长岩体、脉状铁矿体,表明其侵位时代晚于后两者,浅色辉长岩墙的侵位可能代表了该地区成矿作用的结束。电子探针分析表明,浅色辉长岩中的单斜辉石为普通辉石,斜长石为拉长石(An值52.45~52.66)。浅色辉长岩[Th/Ta]N值(0.38~1.09,平均值为0.69)和[La/Nb]N值(1.37~3.28,平均值为2.38)小于或略大于1,Zr/Y比值(1.44~5.08)和Zr/Nb值(3.9~8.4)均小于18。在Th/Hf-Ta/Hf图解上,浅色辉长岩样品大部分投在了地幔热柱玄武岩区。以上特征表明,形成浅色辉长岩的岩浆来源于富集地幔源区,其上侵过程中经历了低程度地壳混染,为峨眉山地幔柱的产物。在Mg O对其他氧化物图解上,从层状辉长岩到浅色辉长岩,随着Mg O含量的增加,主要氧化物含量线性变化,表明两者为同源岩浆演化的产物,浅色辉长岩墙可能为深部岩浆房内玄武质岩浆经液态不混熔形成的富硅、贫铁钛熔体侵位形成的。
-
单位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 成都理工大学;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