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百年中小学语文教科书传播史中,《阿Q正传》既是标杆也是“另类”,反映着文学经典对学生群体产生广泛影响的全过程。同时,其编选更多地受到文学思潮、社会政治环境甚或教育本质论辩左右。它在诞生的最初十年未进入语文教科书,却被许多中学生评论或仿作;抗战时期,国统区和解放区的多种教材都有收录。建国“十七年”的语文教科书未选入《阿Q正传》,这与新中国意识形态建构需要及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问题有关。改革开放后《阿Q正传》成为热门选篇,但语文教育的“文道之争”及“工具性”“人文性”对抗给解读带来困难,引导学生完成“三个超越”,才有可能更接近《阿Q正传》本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