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中国全面启动至今已有十余年。民俗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的新视野推动了学术发展,初起之时"非遗运动"的喧闹渐趋转入理性的学理分析与思考。民俗节庆作为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新的非遗语境中其研究面向超越了单向度与片面化。以广西百色市布洛陀民俗文化旅游节为个案观照,阐释其在广西田阳这一古老地域兴起时在政府与学者的共同构划中选取了壮族文化发祥地和精神家园的新路向。在布洛陀人文始祖信仰核心的支撑下,通过政府的文化展示以及民俗精英对"地方性知识"的新建构,将这一新型民俗节庆嵌入"三月三"时间点,逐渐构筑了进入当地民众生活的民俗节庆。但是这一节庆是否能伴随历史的车轮存续在民众生活中,在未来的世界能否沉淀下来进入传统节日系统,还要看其未来的发展。其中还应该警惕新型民俗节庆"脱域"现象。
-
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