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研究异型种子对后代生态适应机制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外仿自然条件培育方法,观察异苞滨藜异型种子萌发物候,以及幼苗早期形态生长特征。【结果】异型种子的萌发物候不同步,异型种子萌生植株子叶存留时间长,且黑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子叶和褐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子叶留存时间有差异,褐色种子3月27日萌发,萌生幼苗的子叶持续时间长达39 d;黑色种子4月3日萌发,萌生幼苗的子叶持续30 d;褐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子叶大小、根长、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大于黑色种子萌生幼苗(P<0.05);异型种子萌生幼苗在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方面有差异(P<0.05),褐色种子萌生幼苗在子叶期的四次测量中其地上、地下生物量均显著大于黑色种子萌生幼苗,至5月1日最后一次测量,褐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地上生物量为(2.312±0.183)g,地下生物量为(0.098±0.008)g,黑色种子萌生幼苗的地上生物量为(0.402±0.05)g,地下生物量为(0.043±0.006)g;褐色种子萌生幼苗的根冠比逐渐降低,黑色种子萌生幼苗的根冠比逐渐升高。【结论】源于不同类型种子的幼苗在萌发物候、子叶存留时间、生长特性和根冠比指标参数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这些差异是异苞滨藜长期适应荒漠异质环境而进化产生的生态适应机制,这种生态适应机制是异苞滨藜能够在荒漠异质环境中生存和繁衍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