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磨损常是宏观机械装备出现故障和产生噪音的关键诱因及微/纳机电传动装置的失效主因,伴随摩擦产生的粘着会使磨粒聚合为粘结点而影响机械服役期寿命。然而,碰磨中磨损产生内在机制和粘着诱导主因目前尚未被研究清楚。因此,本工作运用经典分子动力学法,对磨粒与金属Al基底碰磨刮擦中的亚表层磨损机理展开研究,并将温度、磨粒尺寸、刮擦速度分别对刮擦表面形貌与变形特征、切向力贡献度、磨屑数额、温度和应力分布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基底被磨粒刮擦时经历三个变形阶段,即刮擦初期弹性变形和刮擦中期弹塑性变形及刮擦稳定期塑性去除。其中,刮擦中期弹塑性变形阶段是诱导粘着产生的主要内因,且粘着犁沟力在整个粘着磨损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磨屑原子对切向力的贡献度较小。另外,与磨粒紧密接触区的温度和应力分布都较其它部分要明显更高,且紧密接触区边缘两侧及被刮擦后表面会因温度升高而促使弹塑性变形阶段原子热运动迁移加剧,从而使小磨屑聚集为新粘结点并分布于被刮擦表面。高温下,基底内、外表面出现大量非晶态,这会诱导被刮擦表面出现加工硬化状态,其外部构型表现出与刮擦速度、磨粒尺寸改变所引起的表面形貌变化有显著差异。本研究结果将为碰磨刮擦时的磨损运动行为和粘结点生成机理这两方面的认识提供原子水平见解,并为宏观机械装备、微/纳机械装置减少摩擦磨损提供重要参考价值,也对超精密表面加工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 单位
    宁德师范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衢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