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仓山不同退耕年限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

作者:纪月; 杜琳青; 田鹏*; 赵广举; 崔玉美; 马亮乾
来源:水土保持通报, 2020, 40(05): 48-54.
DOI:10.13961/j.cnki.stbctb.2020.05.008

摘要

[目的]研究不同退耕年限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为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南北过渡带的米仓山退耕20,25,35,50 a的样地为研究对象,以未施肥耕地和天然林地为对照,采用"时空替代法",分析米仓山地区不同退耕年限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结果](1)土壤机械组成在退耕前期无明显变化,在退耕50 a时与天然林地相似。退耕20,25,35,50 a样地的土壤大粒径团聚体百分含量较耕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增幅分别为17.70%,53.23%,52.50%和70.30%;(2)随着退耕年限增加,土壤容重呈下降趋势,退耕50 a样地土壤容重接近天然林地。不同退耕年限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均可用Gardner模型拟合,土壤持水性由高到低排序为:天然植被>退耕25 a>退耕35 a>退耕20 a>耕地>退耕50 a。(3)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随退耕年限增加呈显著增加趋势(p<0.05),且上层土壤含量高于下层土壤,呈现明显的表聚现象。上层土壤中退耕20,25,35,50 a的样地中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较耕地分别提高了27%,134%,71%和343%和20%,76%,64%和246%,下层土壤中分别提高了7%,88%,53%和422%和12%,59%,35%和201%。全磷含量在0.55~0.36 g/kg之间波动,受退耕年限影响较小。[结论]退耕还林措施能有效增加土壤容重,提升土壤大粒径团聚体、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而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退耕50 a样地土壤的理化性质接近于天然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