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单节段腰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腰椎前凸变化与椎间融合器位置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100例于2016年1月1日~2016年5月1日于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接受腰3/4、腰4/5和腰5/骶1单节段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PLIF)的病例,皆行椎管减压、椎间盘摘除及cage植骨融合术。记录术后3~5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器的中心点比值(CPR)、后间隙比值(PGR)及相应手术间隙的椎间隙前凸角度(θ角),探讨腰椎前凸与椎间融合器位置之间的关系。结果术后3~5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PR的平均值分别为0. 55,0. 55,0. 54; PGR平均值分别为0. 15,0. 15,0. 14;平均θ角分别增加5. 41°,5.56°及5. 17°。术后3~5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θ角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5. 87,12. 54,12. 21,P值均<0. 001; ODI评分改变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 23,-15. 23,-15. 98,P值均小于0. 001;但末次随访时所测θ角、ODI评分与术后3~5d及术后3个月所测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3~5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CPR与θ角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r=0. 546,r=0. 554及r=0. 551,P均<0. 001; PGR与θ角的相关性分别表现为:r=0. 492,r=0. 501及r=0. 481,P均<0. 001。结论 PLIF手术中放置cage时,一定范围内的CPR,PGR与θ角改变呈正相关,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当加大CPR,PGR可使相应椎间隙角度及腰椎前凸改变最优化,进而改善病例生活质量。

全文